再经典的IP也禁不起快餐式消耗。
▲电视剧新《天龙八部》海报。
文|李潇潇
成为国内武侠电影一代大师,金庸先生的妨碍力深远而长久。其武侠电影的特征在于体量大、繁复多变,《天龙八部》更是其最具分量的代表作之一。《天龙八部》自诞生以来,一直是电视剧翻拍热门,至今已有五个剧版。
然而,8月14日首播的新版《天龙八部》电视剧天龙八部怀旧版,截至现在豆瓣评分仅3.4分,创下《天龙八部》改编史上最低纪录。
改编剧口碑二次大跳水
《天龙八部》一书书名取自佛教,“天龙八部、人与非人,皆遥见彼龙女成佛”,八种怪兽化身书中角色,折射出身世困顿、身份错位带来的一系列宿命挣扎。宋、辽、大理、西夏、吐蕃等国之间的民族冲突错综复杂,三条叙事线并行交错,武林战场风起云涌,兄弟情谊穿插凄婉爱情故事,铺陈开一幅广阔浩瀚的社会生活图景。
成为电视剧翻拍热门,《天龙八部》截至现在共有五个剧版。我们可以通过豆瓣评分来对这五部同一原著改编剧进行探讨。
豆瓣评分主要有以下几种“分型”,分别是:F型(五星较多)、P型(四星最多,三五星次之)、D型(三星最多)、b型(一至三星较多,四五星较少)和L型(一星最多)、C型(一星和四星都太多,口碑两极化)。
▲豆瓣截图。
1982年版《天龙八部》,金庸正牌编剧,限于早年台湾地区收视原因,仅有5000+人打分,P型,得分8.1,不算低,放在现在算是小众冷门下饭剧。
▲豆瓣截图。
1997年黄日华版,收看打分人数最多,评分也最高,达9分,标准F型,即“绝世好剧”。事实证明,这部剧开启了好几代人的武侠梦,而今加上时间滤镜,更是被不少年轻人奉为经典。
▲豆瓣截图。
2003年胡军版,P型,口碑集中在4星5星,一众老戏骨领衔,更受现在的80后们追捧,近9万人综合打出8.4的高分。
▲豆瓣截图。
2013年钟汉良版,b型,普遍风评不好,最后结果集中在1星上,得分4.5。
▲豆瓣截图。
正在播出的杨祐宁最新版,目前已获《天龙八部》改编史上最低纪录——3.4分。标准L型,也就是大烂剧。
究其理由在于,主创团队无法承载、消化这个大IP,剧本、导演、服化道、特效均不在线,口碑难免要崩塌。
整部剧制作粗糙,缺少有效布光,后期调色也没跟上,场景漆黑一片,画面脏乱差,缺乏美感。丐帮集会场景里,甚至还出现了收音杆的穿帮镜头。从读者集体吐槽可以看出,原著粉、情怀粉和普通观众都不认同。
这是继2013年以后,剧版《天龙八部》第二次口碑大跳水。
虽然,梳理其他金庸IP翻拍电影,也会看到类似的状况。我们不禁要问,随着时间推移,武侠翻拍不香了?
别打着致敬名义毁经典
曾几何时,金庸IP是高水平大制作、全明星阵容的同义词,没有天价投资、大佬操盘,都不敢随意上手。
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香港佳艺电视首次翻拍金庸小说,拍电视剧《射雕英雄传》,开武侠剧风气之先。
▲电影《东邪西毒》剧照。
之后的九十年代,随着影视工业模式发展,金庸IP在影片电视领域双双步入高峰,《笑傲江湖》、《东成西就》、《东邪西毒》、《鹿鼎记》经典之作不断涌现。胡金铨、徐克、王家卫、王晶、刘镇伟、周星驰这些大制片改编的金庸作品制作考究,放大了原作优势,艺术上特立独行,前卫时尚,叫好又叫座。
然而每隔三十年,金庸IP就被改编一次,但超越经典的近乎没有。尤其是2010年至2020年,更是迎来了金庸IP改编剧口碑断崖式上升。包括去年张一山版《鹿鼎记》“猴灵猴现”,也斩获豆瓣上金庸IP翻拍剧最低分。
▲由张一山主演的新版《鹿鼎记》自播出以来争议不断,同时豆瓣出现2.6分“最低金庸剧”的评价。图片来源:新京报娱乐
渐渐地,金庸作品影视化成了一个简单粗暴“赚快钱”的选择:金字招牌自带流量和关注度,不管会不会挨骂,总之不愁没人看。原作剧情扎实,武打场面描写详尽,对话养料丰富。正如此次新版的《天龙八部》,编剧可以借着“贴近原著、致敬原著”这个原因,取巧偷懒、照搬场景对话,甚至变成了一个卖点。
资本逐利,但再经典的IP,也禁不起这么快餐式改编和消耗。而今,金庸先生“侠之大者,为国为民”“虽千万人吾往矣”的武侠精神,在现今快餐社会文化背景中被不断消解稀释、渐行渐远,似乎已无法获得重塑和赋能。
虽然天龙八部怀旧版,经典科幻IP已经变成美国文化的一部分,自带顽强的生命力,只应该我们找到新的切入点和代入感,以新的方法将之有效传承。毕竟,经典里的这些江湖传奇依然不会褪色,而侠骨柔肠、忠勇血性也总能在任何时代造成新的共鸣。
以此而言,无论是资本方,还是制片、导演,或者艺人,都必须对经典IP,有着更多的尊重之心,而不是“赚快钱”的消耗姿态。而成为创作者,花时间、做精品,不仅是一种职业操守,也是对作品与读者的最大宽容。有了这份悲悯、尊重之心,又何愁作品不能叫好又叫座。
新京报评论员|李潇潇编辑|何睿校对|卢茜